杂谈

实验:
在不用手机的一周里

2023.11.26
静默

起因

在智能的时代里,手机变成了人体的外延:扫码支付、出行刷卡、移动通信、电子娱乐,有太多事情可以用手机完成了,手机逐渐变成一个 All in one(如何翻译为好呢?多合一?总之就是统领万物的感觉)的移动终端。现代城市的我们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掏出手机的感觉,手机早已占据我们的生活。

我常常说自己相比起手机,更习惯于用电脑。然而,我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其实并不算少,思索前后,却发现好像没什么东西值得我花这么多时间。在考虑不清的时候,不如用实践来检验。于是,我决定实验一番,在这一周里不用手机,看看究竟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思考

首先,我为什么要做实验?回顾一下,我想要搞清楚究竟是哪些不必要的事情占据了我使用手机的时间,但干扰因素实在太多。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有哪些应用是我必须使用的?

我的逻辑是:如果在哪个瞬间,我觉得,不用手机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体验,我用某个应用可以更方便地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应用就是我需要的,我就可以把它保留下来。而对于那些不必要的应用,我会在之后对它们进行处理,或者是卸载,或者是弱化它们的存在,总之我已经知道我需要什么了。 我坚持体验为先,实践导向,逻辑分析,科学优化。

在实验之前,考虑到完全脱离移动终端不是那么现实,比如我仍然要做签到、记录、甚至是紧急通讯之类的事情。那么我允许自己携带一部平板作为辅助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平板和手机有什么不同呢?现代意义上的平板可能是苹果公司开创的,乔布斯用初代 iPad 填补了手机与电脑之间的空隙。平板可以运行手机的软件(尽管体验并不那么舒适,但应该还是能用的), 同时又可以提高操作的成本。 二者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大小:手机之所以叫手机,是因为一只手就能掌握,一切操作,尽在掌中。 简便的操作,在无意识中增加了我们使用手机的欲望,或许就是这样我们才会过度使用。

然而平板的尺寸注定了它不能放在口袋里,不能随时掏出来玩耍,因此每次试图去取得平板的时候,在拉长的动作里,我会思考:我现在需要用平板来完成任务吗?,而在掏出手机的半秒内我往往是无意识的,并且在手机屏幕智能地亮起后就会条件反射似地解锁进入桌面,然后开始到处浏览,尽管可能并没有什么需要看的。这是手机厂商优化的结果,不得不说这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让使用手机更便捷更无感,以至于它甚至变成了一种直觉。不过这也让我们无意之中放弃了对自我的动作的掌控,这是便利后面隐藏的弊端。

通过放弃操作的便利,我可以重新获得对行为的思考,成本越大的动作,我越会认真考虑。所以,我觉得用一部平板来做辅助工具,会比完全不带手机,或者带一部只装了通信软件的手机更有助于我分析。

规则

  1. 在这一周的五天内,手机只能放在书架的角落里。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上课时还是在寝室时均不允许使用。所以题目应该写成:不用手机的一周(的工作日)里。
  2. 遇到特殊情况,如果必须要用手机来解决问题,允许 迅速地 使用手机,但不得打开无关应用。所以题目完整地写出来应该是: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手机的一周(的工作日)里。
  3. 每天记录当日的体验,着重记录下感到不便的情景,并且遇到需要使用手机的情况也要完整记录下来。

因此我会在记录里写下我使用的应用,虽然不是什么广告,不过可能都是我比较习惯的应用,如果有兴趣不妨去试试吧?现在是 11 月 18 日,周六,距离实验正式开始还有两天。

那么,实验开始吧。

记录

周一

  1. 情景:上课前,发现我不知道要去哪个教室上课(尽管已经大半个学期了我还是没有记住)。但是平板上没有装我平时用的 WakeUp课程表 ,我摸索了一会终于在微信上找到了学校的课程表应用,连忙赶过去上课,难免迟到了一点。于是我晚上的时候立刻装上了课程表。
  2. 情景:走在宿舍的楼道里,看见夕阳的颜色挺好的。但是当时身上连平板都没带,想打开 相机 拍摄也只好作罢,等到再次经过的时候已经看不见了。或许我可以带上我的微单,感觉回到高中生活了呢。
  3. 情景:我每天有记账的习惯,然而平板的笨重屡屡让我放弃详细的记录。我用的是 之前 推荐的 Buckwheat ,或许手机更适合干这种事情,能好好地利用起便捷的优势。

周二

  1. 情景:走在路上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点子。不过我坚信这个是需要记录的,还是把平板掏出来记录了一下。这样看来我用的 Flomo 应该是值得使用的。
  2. 体验:不带手机的感觉其实还挺好的,我不用时刻确认手机的位置、有没有新的消息(事实上一般也没人找我)、甚至手机有没有电。超市有一台机器可以刷脸支付,我今天下午出去的时候甚至身上什么电子设备都没有带,实际上也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所以,手机的存在似乎可以再弱化一点?

周三

  1. 违规:电脑端微信登录过期了。我试图用平板扫码登陆,但是结果并不支持(纯属逆天设计)。我真没想到实验中第一次违规竟然是因为这个微信,不过没什么办法,我还是把手机拿出来扫码了。
  2. 情景:出门的时候,我想骑一辆共享单车。其实按理来说用平板应该也可以扫码,但是我还是没掏出来,总觉得有些麻烦。所以用 微信 来扫码应该也是挺重要的(尽管我之前好像总是吐槽微信的小程序让微信臃肿地像一个操作系统里的操作系统了,但是这个时候发现还是挺有用的)。

周四 & 周五

  1. 这两天没有记录,我甚至没感觉到没手机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所以就这样子结束吧。

结束之后

于是,这次的实验在周五的晚上结束了。我重新拿起书架上的手机,发现还剩有一点点的电。重新拿起手机的感觉并不像是久别重逢,而是云淡风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我原本以为实验过程会是一种折磨,但其实我觉得不用手机也没有那么严重。所以当我拿起手机的感觉,我更感受到的是一种陌生感:原来手机拿在手里是这个感觉呀。像以前一样解锁进入桌面之后,我大概浏览了一下这些天的推送消息,大部分都是没什么用的。但是有点意外的事情。

我好像错过了部门的消息,由于忘记在平板上装飞书,给我布置任务的时候我完全不知情。好在不是什么紧急的任务,不过我还是挺对不起的,连忙道了歉。这个应该算是实验中唯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了。

结果

实际上好像——影响不是那么大?按照卡诺模型来分析,似乎手机提供给我的大部分都是魅力属性: 拥有的时候可能我会满意一些,但没有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不满。 我在实验中很少感觉到少了什么的感觉,我原本以为我必须要手机才能生活,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手机说到底,还是一种工具,对我的生活更像是锦上添花的——当这样想的时候,我回忆起以前沉迷于手机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明显是 被工具掌控了 。我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我需要的应用,但其实也没有几个,不是吗?我得出的需求是如此简单,然而我打开设置面板,发现我的手机里有一百多个应用。尽管这个实验不能完全代表我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我还是觉得,我的数字生活可以更简单。

逐步扩大的存储空间,让我无所畏惧地往手机里塞下新的东西,这是一种囤积癖,而我的囤积不像过冬的鼠,我可能很久很久都不会再打开这些应用。

于是,我清理了我的手机,卸载了几十个应用,同时简化了桌面。现在我的桌面只有 10 个应用,其余的所有应用都在应用抽屉里面,如果我真的到了需要的那天,我知道怎么寻找。看着简洁的桌面,我感觉一种释然的感觉,其实这样子就挺好的。

总结

实验的结果,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虽然我确实了解了我的需求,做出了一些改善,但我觉得在这次实验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获得了五天脱离手机的生活,可以重新思考人与手机的关系。我冷静下来,开始从外部的角度思考手机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而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都没有思考过这个事情,而是自然地把手机接受了,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手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或许我早已忘却了(尽管上学的时候不允许带手机,我还是一直在用,所以可以说我一直在过着有手机的日子)。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次 实验 ,不如说这是一次 体验 。我在这几天里,试着过了没有手机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想起这段日子;在面对手机的时候,我会想起一段短暂的脱离手机的时光,从而对我在手机上的行为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我会继续用手机。

但我不需要一直用手机。

少用手机,我也能过得很好。